《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大綱

發布日期:2021-06-1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大綱

執 筆 人:闫長麗 編寫日期 20209

一、課程介紹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編号:A109002B

2. 課程名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3. 課程層次:公共必修課

4. 學時/學分:32/2

5. 适用專業:全校本科所有專業

6. 開設學院:beat365

(二)課程理念

1.課程所屬學科

本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區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從曆史教育的角度出發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突出理論教育,不能把它當作是普通的曆史課而止于一般史實的介紹;但又必須依托于曆史史實的介紹,理論教育寓于曆史教育之中,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使思想理論教育更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使學生深刻領會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而使學生樹立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本課程的下編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材内容有一些交叉之處,其實兩門課程的定位與教學目的不同。《綱要》課是要用事實去闡明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基本問題和相關的理論觀點,側重于理論産生曆史背景,在教學中不要詳盡地去闡述理論體系本身;《概論》課則是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及其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産生的重要指導作用,側重于理論體系本身,在教學中不必對理論背景的史實的面面俱到

2.課程授課對象分析

本課程面向大一本科生開設,教材的很多内容與中學階段的中國近現代曆史課程内容重合,學生對内容基本熟悉,學生學習與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夠;但對曆史上的重大問題、争議問題、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比較迷茫困惑。因材施教、優化教學内容、創新教學模式,體現教學内容的适用性與學生的參與性,從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全過程,提高大學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曆史問題、辨别曆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3.課程内容選擇分析

中宣部和教育部對本課程的基本内容做出了明确規定:“開展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曆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按照這樣的要求,本課程教學内容選擇與設計上抓住“一條主線”,突出“兩個了解,四個選擇”。

本課程的教材體系分為上、中、下三編,每編有一個綜述,綜述之後各設若幹章節,時間跨度長達170多年,在36個學時内按照時間、空間順序,面面俱到,全面介紹,完全不可能,而且很多内容與中學階段的中國近現代曆史課程内容重合,又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重複交叉較多。為此,在教學内容與方法的選擇上,以教材的章為基礎,結合各章的重點難點問題,采用專題形式講授,對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重要的曆史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細緻的探讨,并聯系社會上熱點、難點和大學生經常關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問題,有針對性的幫助大學生解疑釋惑。例如,可以設置十一個專題:回憶與思考、列強的暴行——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危害、睡獅的覺醒——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帝制的覆滅——辛亥革命、碰撞中的升華——曆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開天辟地大事變----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星火燎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争的勝利、兩種前途的選擇——人民共和國的締造、金光大道---曆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和走進新時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

二、課程教學目标及學生應達到的能力

1.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外國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其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了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曆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衆為救亡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鬥的曆程及其經驗教訓;注意比較地主買辦資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舊民主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主主義革命、資産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民主國和國的原因;認識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産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

3.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産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必然性;了解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聯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确性;進一步樹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4. 通過教學,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的曆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曆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的曆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曆史問題、辨别曆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三、課程教學課時安排

上編綜述 風雲變幻的八十年 (2學時)

本章主要對比講授鴉片戰争前的中國與世界,了解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及其主要予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對近代中國社會基本國情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争的意義的認識,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富裕兩大曆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鴉片戰争前的中國和世界

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了解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掌握


難點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

了解



2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與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鴉片戰争: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掌握

重點


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掌握


難點

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

了解



3

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曆史任務

兩對主要矛盾

理解


難點

兩大曆史任務及其關系

理解

重點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争(4學時)

本章主要講授近代中國人民抵禦外國侵略鬥争的曆史,分析中國曆次反侵略戰争失敗的根本原因,認識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促使中國人民努力探索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道路,繼承、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課時分配:4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軍事侵略

掌握

重點


政治控制

理解

重點

難點

經濟掠奪

理解

重點


文化滲透

掌握

重點


2

抵禦外國武裝侵略

争取民族獨立的鬥争

反對外來侵略的鬥争曆程

理解

重點


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理解

重點


3

反侵略戰争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反侵略戰争的失敗及其原因

掌握

重點


民族意識的覺醒

掌握


難點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學時)

本章主要讨論近代不同階級及其代表人物對國家出路的探索,包括太平天國農民戰争、部分清朝統治者倡導實行的洋務運動以及資産階級維新派領導的戊戌維新,分析近代各階級探索失敗的原因。

課時分配:6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農民群衆鬥争風暴的起落

太平天國農民戰争

掌握

重點


農民鬥争的意義和局限

掌握


難點

2

洋務運動的興衰

洋務事業的興辦

理解

重點


洋務運動的曆史作用及其失敗

理解


難點

3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戊戌維新運動

掌握

重點


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掌握

重點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4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資産階級共和國方案,掌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與近代中國的第一次偉大的曆史性巨變,分析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讓位于無産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曆史的必然趨勢。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辛亥革命爆發的曆史條件

掌握

重點


資産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理解

重點

難點

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産階級共和國方案

理解

重點


2

辛亥革命與民國建立

封建帝制的覆滅

理解

重點


中華民國的建立

理解

重點


3

辛亥革命的失敗

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

了解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掌握

重點

難點



中編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學時)

本章主要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圍繞“兩個中國之命運”而展開的鬥争,懂得隻有中國共産黨的建國方案才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為中國實現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指明道路。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後的世界

了解

 

 

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及其勝利

了解

 

 

反法西斯戰争勝利後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

了解

 

 

2

三座大山的重壓

外國壟斷資本的在華擴張及其影響

掌握

 

 

占優勢地位的中國封建經濟

掌握

 

難點

中國官僚資本的急劇膨脹

了解

 

 

3

兩個中國之命運

三種政治力量,三種建國方案

理解

 

難點

兩種基本的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

理解

重點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3學時)

本章主要研究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産物,認識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使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正确認識共産黨成立的曆史必然性,明确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命運的偉大意義。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理解


難點

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了解



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掌握

重點


2

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産黨誕生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掌握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掌握


難點

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及其曆史特點

掌握

重點


3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

理解


難點

實行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

理解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2學時)

本章主要讨論中國共産黨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曆程,掌握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理論,領會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掌握

重點


土地革命戰争的興起

理解



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掌握

重點

難點

2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土地革命戰争的發展及其挫折

掌握



中國革命的曆史性轉折

掌握


難點

總結曆史經驗,迎接全民抗日戰争

掌握

重點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争 3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日本侵華戰争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理解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正确認識形成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國共兩黨在抗日戰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抗日戰争勝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經驗。

課時分配:3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争

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了解



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理解


難點

2

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

中國共産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掌握

重點


抗日救亡運動和共産黨人與部分國民黨人合作抗日

掌握



停止内戰,一緻對外

掌握



全民族抗戰開始

掌握



3

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

戰略防禦階段的正面戰場

理解



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理解


難點

4

中國共産黨成為抗日戰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戰路線與持久戰的方針

掌握

重點


敵後戰場的開辟與遊擊戰争的發展及其戰略地位

掌握

重點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掌握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掌握


難點

推進大後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掌握



中國共産黨的自身建設

掌握

重點


5

抗日戰争的勝利及其原因和意義

抗日戰争勝利

理解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的地位

了解


難點

抗日戰争勝利的意義和原因

掌握


難點


為新中國而奮鬥 2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中國所面臨的兩種命運、兩種前途決定勝負的鬥争,理解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和共産黨執政地位的确立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從争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争


中國共産黨争取和平民主的鬥争

理解

重點


國民黨發動内戰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争

理解


難點

2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全國解放戰争的勝利發展

掌握



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

掌握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



難點

3

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


各民主黨派的曆史發展

理解



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

理解

重點


第三條道路的幻滅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難點

4

創建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掌握



人民政協與《共同綱領》

掌握

重點


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掌握


重點




下編綜述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18)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确立(2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過程及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和恢複民國經濟

理解



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

理解


難點

2

社會主義道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工業化的認為和發展道路

掌握



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曆史的必然選擇

掌握

重點


3

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理解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理解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實施

理解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民确立

掌握


難點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曲折及取得的成就和社會主義探索的成果。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良好的開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

理解



早期探索的積極進展

理解


難點

2

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大躍進”及其糾正

掌握


難點

“文化大革命”及其結束

掌握



嚴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訓

掌握

重點


3

建設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

理解

重點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教育、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

理解



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

理解



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幹重要原則

掌握

重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接續發展(1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曆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了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和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進展。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曆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曆史性的偉大轉折

理解



改革開放的起步

掌握

重點


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整

理解


難點

2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掌握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掌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發展

掌握



難點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

改革開放新的曆史性突破

理解



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理解

重點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發展




4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标的确定

掌握

重點


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掌握



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

掌握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進展

掌握





十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學時)

本章重點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依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及在黨的領導下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課時分配:2學時

序号(節)


知識點

要求

重點/難點


1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的确立

理解

重點


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提出

掌握


難點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掌握

重點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理解

重點


2

黨和國家事業的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

極不平凡的五年

理解



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曆史性變化

掌握


難點


3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掌握



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

掌握


重點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掌握


難點

齊心協力走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掌握

重點




四、課程教學安排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思想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課程,既是一門政治課,也是一門史學科。因受到課程教學時間的限制,在引導學生學習系統中國近代曆史知識的基礎上,應結合當代社會的重點與熱點問題進行講授與讨論,讓學生了解國史與國情,以培養學生研究、創新和實踐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引導等啟發式教學,采用課堂講授與讨論、觀看視頻、撰寫觀後感以及實踐教學等方式完成本課程的教學内容,實現教學的基本目标。

(一)課堂講授與讨論

課堂講授采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的重大曆史事件的方式進行。根據史學課程的特點,将中國近現代社會中具有價值的問題納入到課堂讨論的範圍,通過查閱史料、解讀文獻,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獨立做出判斷。

(二)觀看視頻、撰寫觀後感

1.每章布置書面練習題。各章作業練習的具體安排參見授課學期的教學日曆。按照課程進度完成作業,解答學生問題,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随堂點評。

2.本課程安排學生觀看《圓明園》、《大國崛起》《中國1949》《輝煌中國》等視頻,并要求學生撰寫觀後感,作為研究性教學的主要訓練載體,旨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實踐教學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着力闡明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規律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分組合作進行調查研究,撰寫報告,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體合作的精神。

北京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為“綱要”課實踐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通過參觀訪問北京曆史名勝、曆史遺址、名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等,如參觀圓明園、國家博物館,撰寫參觀心得體會,進行班級或小組讨論。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無數的革命先輩與英雄人物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學生通過研讀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經典名著作品、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迹,如朗誦賞析毛澤東經典文章、詩詞,如《反對本本主義》、《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長征》等。另外,根據中國近現代的曆史背景與人物特點自己創做作品如詩歌、曆史劇等,在課堂上進行朗誦或進行表演。

五、課程的考核

本課程的考核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由聽課、參與課堂讨論、提交課後作業及報告等方式的考核為組成部分,占總成績的50%。期末考試采取閉卷形式,考試内容、範圍與程度以本教學大綱為準,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

六、本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要學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學生應對于中國近現代曆史、世界近現代史有所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本課程的先修課程。

由于本門課程為概論性質,而且學時有限,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後,應繼續學習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後續課程。

七、建議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一)教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此外,還有與之相配套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參考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學習參考文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疑難問題解析》等。

(二)參考資料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1995.

[8]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張豈之.《中國曆史•晚清民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 胡繩.《從鴉片戰争到五四運動》.北京:紅旗出版社,1983.

[14] 林華國.《近代曆史縱橫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 周策縱(美).《五四運動史》.長沙:嶽麓書社,2000.

[16]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争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

[17] 李新.《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 李時嶽、胡濱.《從閉關到開放——晚清“洋務熱”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 柯文() .《曆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曆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0] 費正清() .《偉大的中國革命》.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21]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22]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3] 迪克•威爾遜(英).《周恩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24] 胡繩.《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